患者长期卧床通常由多种因素导致,常见原因包括严重疾病或损伤后的身体机能受限 ,如术后恢复期需严格制动以促进组织愈合,骨折、脊髓损伤等导致运动功能丧失,或心肺功能衰竭、严重感染等迫使患者无法自主活动 。此外 ,晚期肿瘤 、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(如帕金森病、阿尔茨海默病)引发的肢体无力、认知障碍,以及高龄、营养不良导致的衰弱状态,也可能使患者被迫长期卧床。长期卧床会引发多系统并发症 ,肌肉因缺乏刺激逐渐萎缩,关节僵硬变形,深静脉血栓风险显著升高;呼吸系统受累表现为肺活量下降 、痰液潴留,易诱发坠积性肺炎;循环系统因血流缓慢可能形成下肢静脉血栓 ,甚至引发致命性肺栓塞。同时,皮肤持续受压导致局部缺血,形成压疮(褥疮)并可能继发感染 ,消化系统因蠕动减弱出现便秘、腹胀,代谢紊乱则加剧骨质疏松和营养不良 。身体不适与活动受限还会深刻影响患者情绪,社交隔离、生活失控感易引发焦虑与抑郁 ,自我价值感降低导致挫败与依赖心理,部分患者因长期卧床出现兴趣丧失 、反应迟钝等认知功能退化表现,而疼痛、睡眠障碍等问题进一步形成恶性循环 ,加重心理负担,需通过综合护理干预缓解身心双重困境。
卧床老人夏季护理为什么重要
夏季高温高湿的环境对卧床老人的健康构成多重威胁,使得这一时期的护理尤为重要。卧床老人因活动受限 ,体温调节能力本就较弱,夏季炎热易导致体温升高,若散热不及时可能引发中暑,甚至出现热射病等危及生命的状况;同时 ,汗液分泌增多而排泄不畅,皮肤长期处于潮湿状态,不仅易滋生细菌、真菌 ,增加压疮 、湿疹等皮肤感染风险,还可能因汗液刺激导致局部红肿、破溃,加重身体不适。此外 ,夏季食物易变质,老人免疫力低下,若饮食卫生管理不当 ,极易引发腹泻、呕吐等消化道感染,进一步削弱体质;而蚊虫滋生又增加了虫媒传染病(如乙脑 、疟疾)的传播风险 。长期卧床还可能导致老人情绪波动,夏季闷热会加剧烦躁、抑郁等心理问题 ,影响康复信心。因此,夏季护理需重点关注环境调控(如保持通风、合理使用降温设备) 、皮肤清洁干燥、饮食新鲜卫生及心理疏导,通过细致观察老人生命体征、及时调整护理方案,才能有效预防并发症 ,保障其生理与心理健康,帮助老人平稳度过高温季节,提升生活质量与康复效果。
卧床老人夏季“降温 ”护理
夏季高温对卧床老人健康威胁显著 ,其体温调节能力弱、活动受限,易因散热不畅引发中暑 、压疮及感染等问题 。科学有效的降温护理需从环境调控、身体护理、饮食管理及健康监测四方面综合施策,以保障老人舒适与安全。
(1)环境调控是基础
室内温度宜控制在26℃左右 ,湿度保持50%-60%,可通过空调与除湿机协同调节,但需避免冷风直吹老人身体 ,防止受凉。每日定时开窗通风2-3次,每次30分钟,促进空气流通 。若条件允许 ,可使用风扇辅助循环,但需设置低速档并调整摇头模式。床品应选择透气性好的棉质或亚麻材质,避免使用化纤类床单,同时增加床垫翻转频率 ,防止局部受压过热。
(2)身体护理需细致
每日用37℃左右的温水为老人擦浴2-3次,重点清洁颈部 、腋窝、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处,通过水分蒸发辅助降温 。擦浴后及时更换干爽衣物 ,避免汗液残留刺激皮肤。对于易出汗部位(如背部、臀部),可垫吸水性强的毛巾或使用透气隔尿垫,每2小时检查并更换一次。皮肤褶皱处需涂抹薄层痱子粉或婴儿爽身粉 ,预防痱子及皮肤溃烂 。
(3)饮食管理重补水
鼓励老人每日饮水1500-2000毫升,以温凉开水或淡盐水为主,避免含糖饮料加重口渴感。对于吞咽困难者 ,可将水果(如西瓜 、黄瓜)榨汁后稀释喂食,既补充水分又提供维生素。饮食宜清淡易消化,增加绿豆汤、冬瓜汤等清热解暑食物 ,减少油腻、辛辣食物摄入,防止内热积聚。
(4)健康监测不可缺
每2小时测量一次体温,重点关注午后及夜间时段 。若老人出现面色潮红 、呼吸急促、皮肤干热等中暑先兆,需立即用湿毛巾冷敷额头、颈部 ,并补充含盐饮品。同时观察皮肤状况,及时发现压疮 、湿疹等异常,必要时联系医生处理。通过多维度降温护理 ,可有效降低卧床老人夏季健康风险,提升其生活质量 。
卧床老人夏季“清洁”护理
夏季高温潮湿的环境极易滋生细菌,而卧床老人因活动受限、免疫力低下 ,皮肤清洁与身体护理稍有疏忽,便可能引发压疮、感染、湿疹等并发症。因此,科学系统的清洁护理是保障其健康的关键 ,需从皮肤 、口腔、会阴及环境四方面协同管理。
(1)皮肤清洁需细致温和
每日用37℃左右的温水为老人擦浴,重点清洁颈部、腋窝 、腹股沟等易出汗部位,使用弱酸性、无刺激的沐浴产品 ,避免用力揉搓损伤皮肤 。擦浴后用柔软毛巾轻拍吸干水分,尤其注意皮肤褶皱处(如乳房下、肚脐 、脚趾缝)的彻底干燥,防止细菌滋生。对于长期受压部位(如骶尾部、足跟),可涂抹含氧化锌的护臀膏或薄层凡士林 ,形成保护膜减少摩擦。若老人已出现压疮初期红斑,需增加局部清洁频率,并用生理盐水轻柔冲洗后 ,覆盖透气性好的敷料 。
(2)口腔护理防感染
卧床老人唾液分泌减少,食物残渣易滞留引发龋齿或口腔溃疡。每日早晚及餐后用棉签蘸取淡盐水或专用口腔护理液,轻柔擦拭牙龈、舌面及口腔黏膜;对于戴假牙者 ,需取下假牙浸泡于清水中,并用软毛牙刷清洁残留食物。若发现口腔黏膜破损或异味,可遵医嘱使用抗菌漱口水 ,预防真菌感染 。
(3)会阴护理保干爽
女性老人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1-2次,从前向后擦拭避免交叉感染;男性老人需定期清洁包皮褶皱处,防止尿渍残留。使用成人纸尿裤时 ,每2-3小时检查并更换一次,保持局部干爽。若出现红肿或湿疹,可涂抹氧化锌软膏缓解症状。
(4)环境清洁控菌源
床单 、被罩每周更换2-3次,枕套每3天更换一次 ,遇污染立即更换 。床垫定期翻转拍打,并用紫外线灯消毒30分钟。房间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擦拭地面及家具表面,减少灰尘与细菌积聚。通过全方位清洁护理 ,可有效降低卧床老人夏季健康风险,提升其舒适度与生活质量 。
卧床老人夏季“防压疮”护理
夏季高温高湿环境显著增加了卧床老人发生压疮的风险,因汗液分泌增多、皮肤潮湿及细菌繁殖加速 ,若护理不当,皮肤损伤可能迅速恶化。以下从五个核心方面系统阐述夏季防压疮的关键措施,帮助护理人员科学管理 ,保障老人皮肤健康。
(1)定时翻身与体位优化,分散压力是基础
夏季人体代谢加快,皮肤受压后更易缺血坏死 ,因此需严格遵循“2小时翻身法则 ”,夜间最长不超过3小时调整一次体位 。侧卧时采用30°斜侧卧位(而非90°直角侧卧),可减少髂嵴、股骨大转子等骨突处的直接压迫;平卧时在膝关节 、踝关节下垫软枕,使下肢微屈 ,分散骶尾部压力。对于肥胖或水肿老人,可缩短翻身间隔至1.5小时,并使用气垫床或泡沫减压垫 ,通过动态充气或高密度泡沫分散身体重量,降低局部压强。需注意避免使用环形坐垫,因其可能造成环形剪切力 ,阻碍血液循环 。
(2)强化皮肤清洁与保湿,维护屏障功能
夏季汗液与排泄物易刺激皮肤,需每日用37℃温水为老人擦浴 ,重点清洁颈部、腋窝、腹股沟等褶皱处,使用弱酸性、无刺激的沐浴产品,避免破坏皮肤酸碱平衡。擦浴后用柔软毛巾轻拍吸干水分 ,切勿用力擦拭,防止表皮损伤。对于易出汗部位(如背部 、臀部),可涂抹含氧化锌或透明质酸的护臀膏,形成透气保护膜 ,减少汗液侵蚀 。若老人已出现压疮初期红斑,需增加局部清洁频率,用生理盐水轻柔冲洗后 ,覆盖水胶体敷料促进自溶性清创,避免使用碘伏等刺激性消毒剂。
(3)严格环境温湿度控制,减少细菌滋生
高温高湿环境是压疮感染的“温床” ,需将室温控制在24-26℃,湿度维持在50%-60%。可通过空调与除湿机协同调节,但需避免冷风直吹老人身体 ,防止受凉。每日开窗通风2-3次,每次30分钟,促进空气流通;若使用风扇 ,应设置低速档并调整摇头模式,避免局部气流过强 。床单需每日更换或随湿随换,选择棉质或亚麻材质,保持平整无褶皱;避免使用凉席 ,因其可能因硬物或接缝处摩擦损伤皮肤。对于大小便失禁老人,需及时更换尿垫,并使用高吸收性产品减少皮肤浸渍时间。
(4)精准营养支持 ,增强皮肤修复能力
夏季老人食欲可能下降,但压疮愈合需充足营养支持 。每日蛋白质摄入应达1.2-1.5克/千克(如60千克老人需72-90克),可通过鸡蛋、牛奶、鱼肉等优质蛋白补充。维生素C(柑橘类水果)和维生素A(胡萝卜 、菠菜)可促进胶原蛋白合成 ,增强皮肤弹性;锌(瘦肉、坚果)则参与伤口愈合过程。若老人咀嚼或吞咽困难,可将食物打成糊状或补充营养剂,同时确保每日饮水1500-2000毫升 ,防止脱水导致皮肤干燥 。需定期监测体重与血清白蛋白水平,及时调整饮食方案。
(5)系统化护理评估与早期干预,阻断压疮进展
每日需全面检查老人皮肤状况 ,重点观察骶尾部、足跟 、肘部等骨突处,以及受压部位是否出现红斑、水泡或硬结。若发现皮肤颜色改变(如紫红色)、温度升高或疼痛感,需立即采取减压措施,并使用泡沫敷料保护 。对于已破溃的压疮 ,需根据分期处理:Ⅰ期(红斑期)以减压为主;Ⅱ期(水泡期)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吸液体后覆盖敷料;Ⅲ-Ⅳ期(深部溃疡)需清创并使用抗菌敷料,必要时联合负压治疗。同时,需记录压疮发生时间 、部位及处理措施 ,定期评估愈合进度,与医生沟通调整护理方案。
夏季防压疮护理需以“预防为主、综合管理”为原则,通过科学翻身、皮肤保护 、环境调控、营养支持及早期干预 ,可显著降低压疮发生率,提升卧床老人生活质量 。护理人员需保持高度责任心,关注细节变化 ,为老人提供安全、舒适的夏季护理环境。
作者:张凯旋 第八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